從2016年開始,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成為各大財經峰會、科技論壇的主題,也占據各大媒體版面、網頁的頭條位置。無論政府部門、行業精英、科技巨頭都將人工智能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據媒體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日前在一項會議上宣布,未來英國政府的“現代工業戰略”。此項戰略的提出正是源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可能將在全球市場取代數以百萬計的工作機會”的都是。而 WEF(世界經濟論壇)的預估是到 2020 年時這些技術可能會“減少”500 萬個就業機會。因此,英國政府這次的思考邏輯似乎想要先下手為強,幫助實現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革命,而不是淪為它的受害者。
隨著芯片計算能力增強以及先進算法的提出,人工智能應用將加速拓展,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和創業公司都希望在紅利期抓住機會,紛紛通過自身研發與收購的方式,加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想在這一領域占得先機。那么,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人工智能產業鏈上都有哪些公司呢?
首先是計算處理及信息儲存的芯片巨頭,像英特爾、NVIDIA等公司,它們處于這一領域的最上游,為中下游產業鏈提供計算處理能力及相關解決方案,他們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深度。其次是大數據產業鏈中的原始數據獲取方,包括運營商、BAT、微軟、谷歌等把持互聯網入口的公司,它們掌握著機器學習必須的數據資源,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廣度。此外,還有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集團,其中自動駕駛、深度學習、語音識別以及圖像識別等領域都有著各自取得領先公司和團隊,如保千里視像科技集團。該集團立足精密光機電成像+仿生智能算法的競爭優勢,以平臺型智能機器人為入口布局智能互聯網+戰略,啟動全新商業模式,為傳統產業提供智能機器人+百行百業解決方案,打造跨界的智能互聯網全營銷平臺。
然而,人工智能的研發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以及持續不斷的數據積累。機器學習對于數據的反饋會增加數據獲取的數量和質量,龐大的高質量數據會更進一步加速機器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形成良性循環,因此這一領域內剛開始領先的公司會更加領先,而處于劣勢的公司會逐漸被淘汰出局,最終形成少數幾家寡頭壟斷的局面。